海地,地震後的第八個長夜

1月20日,我們在海地的團隊,以及附近上百位居民,繼續聚集在第四世界之家後院過夜,這已是地震後的第八個夜晚。

地震的消息傳開後,全世界有許多朋友停下腳步,聚在一起。面對災難,大家更真切地感受到:我們需要彼此。

海地的朋友說:「夜晚是我們一起哭泣,一起面對恐懼而顫抖的時刻,也是我們一起祈禱、一起歌唱,匯聚力量的時刻;為了在黎明時分,能夠繼續尋找那些還沒有消息的朋友,為了共同面對死亡的威脅。」

深夜是匯聚力量的時候,為了共同面對食物及飲水的短缺,也為了在這個籠罩著緊急措施的當下,仍然考慮到長遠的未來。海地的團隊說,他們要繼續「歡迎寶貝」幼兒行動計畫( “Bébés Bienvenus” ),因為災難中,幼兒是最脆弱的。

重新在夜晚取得力量,為了思考下一步該做什麼,要一起去哪裡?因為這些家庭的生命,仍處於異常危險的境地。

「希望我們所經歷的不是一場悲劇,而是一次考驗,它應該讓我們更緊密地站在一起,我們必須一起為歷史翻開新頁。」第四世界運動駐海地的持久志願者賈貴琳(Jacqueline Plaisir)深切期盼。

那我們呢?

我們該如何協助彼此,避免在排山倒海而來的新聞影像中被淹沒?媒體報導的國際援助固然不可或缺,但是,置身在汪洋般的痛苦聲浪中,目睹那麼多被埋葬的生命,那麼多被摧毀的房舍,國際援助必須結合這個國家的歷史、人民的靈魂、百姓的雙手,必須看重當地人的勇氣、智慧與信仰。如果參與援助的人不去和當地人相遇,不去和這個國家最草根的團結互助相連,它所提供的協助極有可能像一股盲流,失去效用。

目前,在當地許多社區,赤貧家庭依然孤立無援,他們深知:除了自力救濟,別人不會伸出援手。海地著名作家丹尼‧拉法葉何(Dany Laferière)在世界日報的一篇訪談中說道:「地震之後,拯救這個城市的,是赤貧者那股力量;因為他們,太子港仍然活著。」

若瑟‧赫忍斯基(Joseph Wresinski)說:「最貧窮的人並沒有要求我們放慢腳步,相反的,他們要我們走得更快、更遠,超乎我們原本的志向與抱負。」如何轉化我們存在的方式,一起行動?讓海地幫助我們去意識到,該是走得更遠的時候了。

將我們的日常生活與海地相連,意味著分享這同一個挑戰。我們在這個運動內所依循的,並非事情緊急或嚴重與否的邏輯,我們在每個地方面對的挑戰是:「赤貧無論在那個層面,都是一種暴力與不義。」( Ricarl Pierre-Louis)

當海地受苦,世界受苦,
當海地前進,世界也前進。
我們同處在一個人類大家庭的進程當中。

第四世界運動秘書長白雅簡(Eugen Brand)